一、源于海外:从军事需求到民用探索的雏形萌发
撬装加油站的技术基因可追溯至 20 世纪初期的美国,当时石油公司为解决偏远地区的燃料补给难题,开始尝试移动式加油设备,以马车、火车为载体的简易加油装置成为早期形态。而其现代技术框架的形成,则与军事需求紧密相关 —— 上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率先研制成功阻隔防爆技术,将其应用于国防军事部门、临时机场及公共救灾场所,为撬装加油站的安全运行奠定了核心基础。
到 20 世纪 90 年代,这项技术逐步走向民用领域。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撬装加油站首次大规模服务国际赛事,为赛事车辆提供高效加油保障,其灵活部署的优势开始受到全球关注。此后,壳牌、BP 等国际石油巨头及联邦快递、UPS 等物流企业纷纷采用该设备,在机场、码头等场景实现常态化应用,推动其成为成熟的加油解决方案。
二、引入中国:政策护航与技术落地的双轮驱动
(一)技术引进与标准奠基(1995-2005 年)
1995 年,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二研究所率先将阻隔防爆橇装技术引入国内并开展推广工作,开启了撬装加油站的本土化探索。为规范行业发展,国家层面逐步建立标准体系:2002 年,《采用撬装式加油装置的汽车加油站技术规范》(SH/T3134-2002)出台,明确了设备设计、施工的技术要求;2005 年,安监总局发布《阻隔防爆橇装式汽车加油 (气) 装置技术要求》(AQ3002-2005),进一步强化安全标准,同年四部委联合发文推广 HAN 阻隔防爆技术,标志着国家对该技术安全性能的正式认可。
(二)场景突破与规模扩张(2006-2015 年)
2006 年成为撬装加油站国内应用的关键节点:中国石油北京销售分公司与首都机场集团合作建设两座撬装站,保障机场施工车辆用油;同年,该设备开始在北京替代流动加油车,进入公共服务领域。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110 座撬装加注站投入使用,为赛事保障提供支撑;汶川、玉树地震灾区中,这类设备凭借快速部署能力,成为灾后重建的能源补给核心,其中一台设备在汶川灾区完成使命后,仅用半天便迁移至高速服务区继续服役。
2007 年,北京中油公交公司投产国内首座阻隔防爆集装箱式撬装加油站,中石油与北京公交的合作项目最终形成 200 多座站点的规模,单站年均销量超 3000 吨,展现出规模化运营的潜力。2015 年,某大型石油企业在新疆建设的撬装站,从设备进场到投用仅用一周,印证了其 “短周期、低成本” 的优势。
(三)规范升级与行业成熟(2016 年至今)
政策持续完善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2016 年,原国家安监总局明确自用撬装加油站无需安全许可,简化审批流程;2021 年,《阻隔防爆橇装式加油(气)装置技术要求》(AQ/T 3002-2021)完成修订,同步更新的还有《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GB50156-2021);2023 年,新版《撬装式汽车加油站技术标准》(SH/T3134-2023)取代旧规,进一步适配技术发展需求。如今,中石化、中石油等国企均在全国布局撬装服务,全国运行的阻隔防爆橇装装置已近千台,应用场景覆盖公交系统、高速服务区、物流园区等多个领域。
三、技术内核:安全与灵活的底层支撑
现代撬装加油站以模块化设计为核心,将储油罐、加油机、监控系统等集成于集装箱式结构中,占地面积不足 100 平方米,安装周期可缩短至数天。其安全性能源于阻隔防爆技术 —— 通过特殊材料填充油罐,可抑制油气爆炸风险,配合油气回收、自动灭火等系统,降低环境与安全隐患。这种 “即装即用、可移可迁” 的特性,使其既能满足大型赛事、灾后救援等临时需求,也能适配企业自用、偏远地区补给等常态化场景。
四、行业视角:能源补给的创新进化
从美国军工技术到中国民生刚需,撬装加油站的发展轨迹折射出能源补给领域对 “安全、高效、灵活” 的追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融入,智能化管理、自助支付等功能逐步落地,为其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这类设备对金属容器的密封性、抗压性、防爆性提出专业要求,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升级。